在房企转型的浪潮中,除了高喊10年内转型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恒大和绿地控股无疑是转型最彻底的房企。
2020年,绿地控股建筑及相关行业收入首次超过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比51.2%,远高于房地产业务的42.7%。
去年11月,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改工程和建筑行业现状,。
基建收入贡献进一步提升。
2021年,绿地控股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收入2049.54亿元,增长5.2%,对总收入的贡献进一步下降至37.7%,销售金额连续两年下降至2902亿元。
从新增土地的价值来看,这家公司也在放缓房地产业务的步伐去年新增房地产项目仅45个,权益土地金额322亿元两项指标均比上年下降50%以上,连续两年下降
同期,建筑及相关行业收入同比增长33.4%至3114.24亿元,占总收入的57.2%。
2021年绿地控股基建行业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7.2%至7155亿元,在建项目总额也达到11238亿元从基建行业结构来看,在建项目总量的67%为房屋建筑业务,26%为基建项目
Ldquo从2015年开始提出,宏大的基础设施战略,此后,绿地控股先后控股贵州建工,江苏建工,Xi安建工等建设集团,促使其基础设施产业规模迅速攀升
而建筑相关行业前期投入大,回款周期长,利润率相对较低,所以在全行业推广现金流稳定的回款,Rdquo期间,基建行业是否是绿地控股的解药,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Ldquo年,绿地控股的建筑及相关行业的毛利率虽然增长了0.31个百分点,但仅为4.87%往下拖其毛利率达到11.6%,同期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毛利率下降5.52个百分点至20.87%
绿地控股也深知建筑行业毛利低的痛点年报提到2022年将优化商业模式,加快向总承包商,总集成商,总服务商转型
公司将通过重组,精细化管理,强化支付等方式优化业务模式一是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占比,降低传统房建项目占比,减少投资和垫付资金较大的重资产业务,防止上游风险传导,二是大力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
除了基建,绿地控股的大金融,大消费业务规模也不容小觑。
去年绿地控股商品销售收入253.19亿元,金融业全年利润总额为21亿元,低于2020年的37亿元,主要受股市整体下行等因素影响。
报告期内,绿地数码分公司成功引入湖畔山南基金等战略投资者,落实资金40亿元推动绿地数码分公司港股上市也成为绿地控股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积极减少债务两条红线在这一年里变成了绿色
减债是绿地控股2021年的主旋律。
去年,绿地控股继续遵循的提议,三步我们计划削减债务,并在报告期内实现了现金短债率和净负债率两项指标的翻绿,快于预期。
目前绿地控股扣除预付款后的资产负债率未达标同期其合同负债和预付款分别为4639.9亿元和8.1亿元,占其总资产的35.6%
如果合同负债,预收账款,总资产不能减少,这条红线变绿还需要时间。
报告期内,绿地控股有息负债大幅下降,全年有息负债下降812亿元截至去年底,有息负债余额2406亿元,占负债总额的18%
细分来看,绿地控股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有息负债为1567亿元,占比65%,基建等稳增长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行业有息负债余额839亿元,占比35%。
自三条红线政策出台以来,公司已减少有息负债1476亿元。
可是,绿地控股的债务总额并没有相应减少,截至去年底,其债务总额升至1.3万亿元的新高。
同期,公司应付票据也增长23%至314.5亿元,其中商业承兑汇票由2021年初的44.83亿元上升至143.35亿元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的应付未付票据总额为7.15亿元
2022年,绿地控股也有较大规模的短期债务截至去年底,其短期贷款和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为244.45亿元同期货币基金826.96亿元,可以较好覆盖短期债务规模
今年3月和4月,绿地控股如期支付了总额为6.2亿美元的海外债券。
采取措施稳定现金流。
2021年,绿地控股多措并举,加快已售项目建设交付和销售资金回笼。
去年公司交付2723万平方米,为最近几年来最大,结转收入2050亿元。
拿地方面,绿地控股审慎实施项目投资扩张,聚焦回款快的优质地块45个新增项目中,13个项目当年实现正现金流,回款快的住宅项目占比75%,50%货值位于需求较高的一二线城市
此外,公司还加大销售力度,持续开展重大促销活动,提高资金回笼率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902亿元,合同销售面积2327万平方米,回款率2772亿元,高达9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绿地控股在抓竣工交付的同时,持续推进海外业务的轻资产化转型通过日本千叶海港城酒店,澳大利亚悉尼铂丽酒店等项目的股权转让,累计回笼资金超过37亿元
由此,绿地控股去年得以持续造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近40%,达到622.33亿元。
为了保证现金流,绿地控股在利润上做了一定的牺牲,国内项目由于政府调控限价和回笼资金销售减少,计提了约31.92亿元的折旧和减值损失。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